红桃K最新动态
Research Trends in Blood Health
RNA编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RNA修饰现象,其中腺苷到肌苷(A-to-I)编辑在调控基因表达和疾病进展中十分关键[1]。过去30年的研究揭示了RNA编辑对多种RNA类型的调控作用。早期开创性研究表明,RNA编辑影响RNA的编码、剪接、表达及加工过程[2],进而对基因和蛋白质功能以及信号通路产生广泛影响。在造血领域,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A-to-I编辑事件得以被精确识别和定量分析[3-5]。这些编辑事件在免疫应答、应激反应、癌症进展以及干细胞命运决定等关键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6, 7]。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程辉团队在《Blood》(IF=21.0)期刊上在线发布了题为“Advances in RNA editing in hematopoiesis and associated malignancies”的长文综述。该综述系统阐述了RNA编辑在正常造血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了靶向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表达及特定位点RNA编辑事件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RNA编辑在血液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综述首先系统性地探讨了RNA编辑对多种RNA类型的影响机制(图1),包括其对编码序列的调控、诱导翻译提前终止、介导可变剪接、影响RNA稳定性、调控RNA加工过程以及影响靶基因结合等。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检测RNA编辑事件的技术背景(图2),涵盖了Sanger测序、二代测序、靶向测序、单细胞测序、数字PCR以及针对不同RNA类型设计的特异性检测方法。随后,文章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在正常造血发生和病理造血过程中研究A-to-I编辑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图3)。这些研究重点关注了ADA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造血干细胞(HSCs)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功能的变化,以及对髓系和淋系细胞发育的影响,还揭示了ADAR在不同类型血液疾病中的特征性表达变化及其介导的RNA编辑事件的动态调控机制。此外,文章还深入探讨了RNA编辑事件在细胞应激适应和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作者推测了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了干扰RNA编辑酶的水平和ADAR介导的编辑事件如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带来新的治疗策略。目前,新的药物靶点已在开发中,RNA编辑事件甚至有望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教授、程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蒲双双为第一作者。此综述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110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468206和92368202)、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21-I2M-1-019和2021-I2M-1-04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3332021093)和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创新基金(24HHXBSS00006)等的大力支持。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参考文献:1. Maas S, Kawahara Y, Tamburro KM, Nishikura K. A-to-I RNA Editing and Human Disease. RNA Biology. 2006;3(1):1-9.2. Nishikura K. Functions and Regulation of RNA Editing by ADAR Deaminases. Annu Rev Biochem. 2010;79(1):321-349.3. Wu Y, Hao S, Xu X, et al. A novel computational method enables RNA editome profiling during human hematopoiesis from scRNA-seq data. Sci Rep. 2023;13(1):10335.4. Zhang R, Li X, Ramaswami G, et al. Quantifying RNA allelic ratios by microfluidic multiplex PCR and sequencing. Nat Methods. 2014;11(1):51-54.5. Oh S, Buisson R. A digital PCR-based protocol to detect and quantify RNA editing events at hotspots. STAR Protocols. 2022;3(1):101148.6. Liddicoat BJ, Piskol R, Chalk AM, et al. RNA editing by ADAR1 prevents MDA5 sensing of endogenous dsRNA as nonself. Science. 2015;349(6252):1115-1120.7. Lu D, Lu J, Liu Q, Zhang Q. Emerging role of the RNA-editing enzyme ADAR1 in stem cell fate and function. Biomark Res. 2023;11:61.文章来源:中国医学研究院 北京协和医院
1月3日-5日,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会议围绕“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主题,探讨血液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1月5日,大会发布了“2024年度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十大研究进展由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组委会面向血液学科16个亚类111名专家发出提名邀请、并进行投票,得票前10位的研究入选。黄河等牵头的《CD7 CAR-T序贯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体系》、张磊牵头的《CD38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等研究入选。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 本文转自: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方法,科学家近日启动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类血液中蛋白质研究。据《科学》报道,该项目是英国健康研究机构——英国生物银行和十几家制药公司正在进行的合作的一部分,旨在测量50万人血液样本中5400种蛋白质的水平。组织者表示,对于其中一些人,研究人员将分析相隔数年的两个不同样本,生成一种“首创”数据库,进而研究一个人的蛋白质水平变化如何影响晚年疾病。英国生物银行的研究人员将分析血液中超过5000种蛋白质的浓度。图片来源:DAVE GUTTRIDGE/UK BIOBANK为该项目提供数千万美元支持并对30万份血液样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公司将获得9个月的独家数据访问窗口,之后这些信息会更广泛地提供给经英国生物银行批准的研究团队。科学家普遍认为,项目产生的大量数据有助开发血液检测方法,在症状出现之前发现疾病,并确定新的药物靶点。“这将是了解健康和疾病信息的非常强大的资源。”德国亥姆霍兹转化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Eleftheria Zeggini说。自2006年以来,英国生物银行从50多万名志愿者那里收集了生物样本、医学图像和健康数据。它定期向经批准的研究人员发布一批匿名的健康信息以及基因和其他数据。来自约50个国家的2万多名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这些数据。英国生物银行纳入蛋白质数据始于2020年。当时,13家生物制药公司作为该机构制药蛋白质组学项目的合作方,分析了5.4万人血液中近3000种蛋白质的水平。在2023年的一篇论文中,合作团队确定了特定遗传变异与血液蛋白质水平之间的1.4万多种关联,其中约80%是以前未知的。该蛋白质组学数据集已是同类数据集中最大的了,被用于确定乳腺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药物靶点。“这些数据最令人兴奋的应用之一是训练用于疾病预测的人工智能模型。”全球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的遗传学家Ryan Dhindsa说。下一阶段,该项目将把这项工作扩大10倍,扫描来自英国生物银行50万参与者的初始血液样本,以及15年后从其中10万参与者中采集的后续样本。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Claudia Langenberg表示,扩充后的数据集将为追踪经常“被忽视”的疾病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疾病以及某些肾癌和骨癌。首批30万个样本的研制工作预计耗时一年,研究人员希望在数据开源时获得它们。“我们肯定会有所行动。”英国牛津大学的遗传流行病学家Cornelia van Duijn表示,研究蛋白质水平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并使其从早期治疗中受益。
12月7日,《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在2024心血管健康大会上发布,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指导芪苈强心在心衰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以期减轻我国心衰疾病负担。芪苈强心胶囊也成为首个获得最高级别推荐(Ⅰ,A)的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心衰临床硬终点和中间终点的创新中药。《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再住院率高、死亡率高,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介绍,《专家共识》遵循国际标准(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标准及证据质量评价标准),由全国25省79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共同讨论编撰而成。发布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教授介绍,尽管百年来心衰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但研究表明,即使接受指南指导下的最佳药物治疗,慢性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仍高达50%,防治面临严重挑战。芪苈强心上市2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其能够有效降低心力衰竭的临床硬终点,改善患者预后。基于上述背景,特制定《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即将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刊出。廖玉华教授解读《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在解读《专家共识》时指出,芪苈强心胶囊作为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标本兼治慢性心衰的专利中药,体现出百年来中医心衰治疗理念不断变革的过程。芪苈强心全网共检索出研究论文4000余篇,《专家共识》纳入高质量临床研究25篇、机制研究65篇。基于芪苈强心独特的组方特点、“全方位整体”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安全有效的循证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专家共识》对芪苈强心的临床应用给予推荐。《专家共识》指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在指南指导的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推荐加用芪苈强心,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并给予了最高级别推荐(Ⅰ,A)。《专家共识》对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进行临床应用推荐据介绍,Ⅰ类推荐是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A级证据是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I,A]级推荐是最高级别、也是最可靠的治疗建议。今年8月,“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3110例”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发表,结果证实,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显著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心血管死亡风险17%,获得了全球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专家共识》指出,在指南指导的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建议加用芪苈强心或单独使用芪苈强心,可以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致辞中评价,《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心衰患者获益。本文转自:湖南日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2.45亿,糖尿病患者1.16亿,血脂异常人数更是高达3.5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45-59岁及60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7.8%、59.2%,且随着年龄增长,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率也在逐步上升。为降低“三高”风险,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先有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研究证实,补充Omega-3脂肪酸在降低甘油三酯、心率、血压、炎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后有挪威卑尔根大学科研团队指出,连续6周每日服用磷虾油,可使甘油三酯下降15%。 基于这一研究方向,国际知名生物专家Michael Ling教授携手哈佛医学院,精密筛选50种成分、适配300次实验,最终以Omega-3、南极磷虾油、虾青素、胆碱、辅酶Q10等六大前沿成分,研制出一款靶向“三高”的创新型制剂“益血心”。该制剂一经面世,便从日本东京、美国华尔街一路走红到国内京东等平台,被誉为心血管养护领域的“当红炸子鸡”。01 火爆的心血管市场 《魔镜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京东等三大平台累计售出6.1亿件保健产品。其中,以“益血心”为代表的靶向三高、心血管领域销售表现尤为突出,单一平台年销售额高达95.5亿元,年同比增长率达68.7%,位居该品类第二。心血管健康市场的增长态势也引发了众多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据Insight医药交易数据,去年全球心血管领域内共达成57项重大交易,总交易额高达132.54亿美元。而在国内稳居市场龙头地位的“益血心”出品公司TROIL,已据悉与多家华尔街顶级投资机构开展融资洽谈。魔镜洞察数据“ 持续攀升的销售业绩正是我们在谈判中的核心优势。”益血心中华区负责人罗总表示。过去两个月内,益血心在京东店铺【Troil海外官方旗舰店】频频出现“售罄”的窘境,以致消费者一度难以购买,罗总为此代表公司致歉。“国内心血管市场的潜力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罗总还透露,加拿大万锦市的益血心生产基地已将生产模式从两班制调整为三班制,实现全天候生产,加速供货。“这次调整投入巨大,但我们希望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02 三高—中年男人的“梦魇”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中年男人的强大购买力。京东商业智能(BI)数据显示,“益血心”的消费主力集中在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年龄层以35-65岁为主。该群体多为高校教授、互联网精英和金融行业人士,往往在各自领域担任着核心职能。在高压工作环境中,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的常态,使得“三高”问题频频显现。《2023版中国企业家健康白皮书》指出,超过70%的企业家存在血管健康隐患,尤其是在40-49岁男性企业家中,甘油三酯、“坏胆固醇”水平异常的比例均超过40%。“四十岁前,拼命赚钱;四十岁后,花钱保命。”步入中年后,才逐渐意识到,健康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视的资本。据艾瑞咨询报告,2023年中国男性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4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2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当健康刚需遇上男性消费意识觉醒,Troil益血心在市场迅速走红也就不难理解。03 “健康”认知的升级转型 自《健康中国2030》战略发布以来,大众对健康的关注重点逐步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前移,这一意识转变直接呈现在消费行为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保健消费支出已超过1200元,同比增长4.2%,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高达9.2%,预计今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将突破9万亿元。(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作为维系生命的“通道”,心血管健康领域自然备受关注,靶向“三高”管理的代表性制剂“益血心”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近年来,随着保健观念的普及与“三高”年轻化趋势,营养干预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共研网数据显示,心脑血管领域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75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312亿元,且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正如遗传学家大卫·辛克莱尔(David Sinclair)所言:“随着科学家们对健康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未来的健康预期愈发可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11月8日,“共筑中法健康赛道 罕卫生命奇迹”罕见病主题活动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举办。由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和天津大学药学院医药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中国血友病患者治疗模式与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在活动现场发布。血友病是一种持续终生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中国血友病诊治报告2023》,目前我国有登记的血友病患者约4万例。患者被称为“玻璃人”,因体内天生缺少特定的凝血因子,终生伴随着“血流不止”的痛苦。近十几年来,中国血友病诊疗取得诸多进展,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致死或严重致残,但患者生活质量还存在诸多困境。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研究显示,大多数血友病患者过去一年都发生过出血,平均出血次数约为32次,抑制物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出血次数更多。每十天左右一次的“出血负担”是患者面临的巨大难关,如不能很好控制出血问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甚至残疾,影响学习和工作。研究同时也展现出当前血友病患者治疗现状——抑制物阴性的血友病患者仅一半达到低剂量凝血因子预防治疗,这说明不少患者仍处于“按需治疗”的阶段。对于血友病患者,规范的预防治疗才是更为有效的方式,而在现有疗法下,“规范”则意味着患者每周需要进行2-3次预防性的足剂量凝血因子注射,也就是每年进行一百多次静脉注射。沉重的“针头负担”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教授表示,“血友病规范化预防治疗是降低患者出血几率,避免残疾甚至生命危险的有效路径。”本次进博会展出的创新非因子疗法芬妥司兰钠注射液,实现每年最少6次皮下注射的机制,“可极大提升患者依从性,让规范化的预防治疗不再遥不可及,这类创新疗法将为更多中国血友病患者带来治疗模式变革。”“罕见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林康在活动现场说,“罕见并不意味着不被看见,希望社会各界进一步拆解罕见病患者的困境并逐个击破,不断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